《道德经》作者是谁?成书何年?三种版本三位老子?

当前位置:看文网 > 文化阅读 > 文史国学 > 发布时间:2023-09-19 09:13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道德经》是周朝春秋时期出现的一本著名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作品。
 
    西汉之前,《道德经》被称为《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书名,汉初之后,因《老子五千文》被“道教”引用,所以加上“经”字,成为道教的经典书籍,从此以后被称为《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道德经古本篇》等书名。
《道德经》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道德经》的智慧与结晶,源于作者对自然发展规律、万物变化奥秘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对世态人性、生命常识的认知与积淀,成就了作者关于人性修养,、养生之道、处世哲学、治国之策、军事方略等方面的智慧之学,成为了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其《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自然而然之道”、“物极必反之理”、“无为而治之教”、“治大国如烹小鲜”、“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观点,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学派引用的重要论证,同时《道德经》还自成“道家”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了道教,注释《老子五千文》为道教萌芽的经书,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老子”被道教神格化为太上老君的神像(或称道德天尊)。
 
    那么,有人要问:《道德经》的作者是谁呢?
 
    道教自然尊“老子”为《道德经》的作者,但是,史学界并不这样认为。
 
    西汉时期,距离春秋时期的老子不过400余年,但当时人们对《道德经》与老子的身份已经不甚了解。所以,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用了“或曰”的字眼记载了三位“老子”。
 
    第一位是春秋时的老子,司马迁记载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单名耳,字聃,周朝守藏室的史官。”
 
    老子大约相当于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孔子当时拜会的是这位老子。李耳时期,周王室爆发了王子朝之乱,最终王子朝失败,带着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老子与王子朝是何关系,有没有骑牛西去?先秦史书并没有记载。
 
    第二位是春秋时的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司马迁对他记载只有寥寥数语。
 
    第二位记载的是春秋时的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司马迁认为老子也是楚国人,如今学术界争议颇大。老莱子也是楚人,而楚人一贯“不服周”的,因此周朝衰败与老莱子有何关系,为何骑牛西去?着实让人费解。
 
    第三位记载的是战国时的周太史儋,职务是周朝太史(史官),儋姓,或称儋子,任职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时。司马迁记载说:“或都说儋子就是老子,或者说不是的,世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谁,但老子是个隐居之士。”
 
    从史书记载的年代来看,太史儋最可能是“骑牛西去”的老子。
 
    总之,《道德经》的作者老子、骑牛西去的老子究竟是这三人中的哪一个呢?连最接近春秋时期的司马迁都说:“世莫知其然否”。至于西汉以后的各路史学家,所说的老子是谁谁谁,就更不可信了。
 
    尽管如此,民间并不追究谁是老子,或干脆将这三人合并成一人,统称为“老子”了。
 
    有关老子的故事传说,古籍记载很多。
 
    当时,老子为周朝管理读书馆的史官,有条件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他成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大学问家。其学问日深,声名日响,学派尽知。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当时在鲁国的孔子,独尊“儒家”的学问,门生众多。耳闻老子学问渊博且深厚,特去周朝首都,向老子请教一个困惑他多年的问题。
 
    孔子问老子说:“现在世风日下,我四处向各国君主提议要恢复礼仪制度,但却没有任何一位君王愿意接受我的提议,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回答说道:“你所说的礼仪,当初制定倡导它的人都已化成了一堆白骨,唯独只有你还在坚持提倡,况且君子们,觉得时运到了,则顺势出来做些管理工作;时运不到,就如同路边的野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表情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我建议,抛弃您骄傲的气势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作态的形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老子所讲的这些话,通俗地来说,就是告诫孔子:现在是战争纷纷的年代,各国之间关系如此紧张,随时都有开战的可能,谁还有闲功夫来听你说“礼仪”呢?收藏你的礼仪治国主张,待到时机到了,再向君主去推销你的主张吧。
 
    哇噻!这下不得了了!
 
    原本孔子是期望老子能够指点自己一套办法,好让他突破盲点,去说服君主提倡礼仪、仁义治国的理念。
 
    但老子不但没有这么做,甚至还要他不要活在“过去”,认识当前形势。
 
    这下,受到极大冲击的孔子非常震惊,于是,伤心的孔子没待几天,便决定要返家。
 
    临行前老子特别来送行,并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在送行时会赠予钱财,仁义的人会给予忠告。我不富贵,没有钱财送你,愿以几句话相送:当今的世道,聪明而又能深察的人,之所以遇到灾难,而常导致于死亡,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不是;善辩又能通达的人,之所以招来横祸,而常加害于自身,在于他喜欢揭示别人的恶意。做人的孩子,不要以为自己是大人;做人的臣子,不要以为自己就在高位。”
 
    哇噻!大家可以听得出来老子的智慧吗?
 
    在第一次见面时,孔子执着的想恢复一个充满“礼仪”的乌托邦世界,但却忘了他身处的时代已经不能适用,因此,老子帮了他一把,戳破了他的梦幻泡泡,而当孔子从不切实际的梦中清醒之后,老子再用了孔子最在意的“礼仪”,来告诉他一个道理:
 
    所谓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间,有的时候也应该顺势而为,一味的要求在上的人接受你的建议,不但不是人臣该有的态度,甚至还会惹来杀身之祸。君王愿意接受,那么你就可以出仕,他不听,则保全而退,这就是君臣之节、君臣之礼。
 
    孔子听完非常不解的问道:“那按照你说的,这个世界不需要礼仪,也不需要仁义吗?”
 
    老子回答道:“播扬的糠屑进入眼睛,会看不清天地四方,蚊虻小虫叮咬皮肤,会通宵不能入睡。你讲的仁义,给人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乃至令人昏愦糊涂,对人的祸乱没有什么比仁义更为厉害了。你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你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地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呢!就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呢?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涂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都是出于本然,不足以去分辨谁优谁劣;名声和荣誉那样的外在东西,更不足以去播散张扬。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互依偎在陆地上,靠大口呼气来相互取得一点儿湿气,彼此靠以吐出的唾沫来湿润对方,不如在江河湖海中畅游而彼此相互忘却。”
 
    老子这些话的意思很明确地告诉孔子:
 
    要知道天鹅的白,不是因为他天天洗澡才是白的,乌鸦的黑也不是涂出来的。黑与白的本质本就没有美丑之分,命运的好坏,也不能拿来评判本性的善恶。
 
    你说的仁义,就好比是当河水干枯时,鱼儿互相靠在一起以口水互相续命,你觉得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与其相濡以沫,倒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是与其痛苦活着,倒不如顺应本性回到江湖来得畅快。
 
    据说,孔子回到鲁国后,一位好奇的弟子忙问孔子:“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对弟子说道:“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云而飞腾升天的。我所见到的老子,大概就象龙一样吧!”
 
    原来对于孔子来说,老子就像是龙一样高深莫测,象圣人一样智睿无边,而事实也证明对孔子的判断没有错。
 
    在过去就有一种说法,相传“圣人”出生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异象”。
 
    据说老子的妈妈在怀孕之前,曾经看到大片流星雨,然后不久就发现自己已经怀孕,而且这个孕期时间还超级长,直到公元前571年,在历经72年的怀孕以后,老子才终于出生,也许是因为在母亲的肚子里。已经呆上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因此当老子好不容易出生时,不但已经满头白发,甚至还会开口说话。
 
    再接着前面的故事,就在孔子请教完老子问题之后,有感周朝已经衰落的老子决定离开,并碰到了驻守函谷关的尹喜。
 
    据说尹喜是一位修行之人,擅长占星之术,时常观测天象推断未来,有一天当他在观测天象时,忽然注意到了东方有一团紫气正在形成,当时,尹喜便知道即将有圣人会过来,而且这位圣人绝对会经过函谷关。
 
    果然就在几天之后,老子出现了,尹喜见状立刻上前拜老子为师,并请教老子许多有关于“道”的问题。
 
    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写下了这部5,000字的道德经,后经尹喜之手,正式向世人介绍宇宙、人性的真理。
 
    据说在写完道德经以后,老子离开了西京前往了西域。
 
    据《魏略·西戎传》记载: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传说老子出关之后,过西域,到了天竺,然后教化胡人有关道的智慧。
 
    然而离奇的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刚好接近“释迦牟尼”成佛的时间。
 
    因此,也有人认为“释迦摩尼”就是老子的化身,看来,佛教与道教中的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非是巧合。
 
    据说《道德经》一问世,在不同的维度下,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三维时空下,它只有5,000字,但在更高维度的人眼中,他却有10万字之多。
 
    而《道德经》之所以会这么神奇,是因为这本书籍的内容是“天神”写的。
 
    据《拾遗记》中记载: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浮提国的地方。
 
    曾在得知老子要写《道德经》的时候,派了两位会写书的天神来相助,他们的容貌时老时少,他们隐形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若能听到他们声音,却又看不到他们的身体。
 
    他们从腰间拿出一只四寸大的金壶,上有五龙之开关,并封以青泥。壶里面装有黑汁像纯漆,一旦液体洒在了地上或玉石板上,就会瞬间变成篆隶、或蝌蚪文字。
 
    《道德经》的内容是从天地变化、人伦之事开始书写,协助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计划要有十万字之巨。他们把写好的玉版,要以黄金制成的金线串联,并贮藏在玉函中。
 
    就这样,他们三人昼夜兼程精勤疾写,身体感到很辛劳,精神感到特疲倦。每当金壶中的黑汁用尽了,两个神人就会刳开心脏,沥出血液,来代替墨汁书写。甚至还钻开了自己的脑骨,取出骨髓来代替已经燃尽的蜡烛。
 
    直到写作完成后,骨髓和血液都已用尽了,两个神人才取出怀中的玉管,并将里面的丹药涂在了伤口处,随即伤口就复原了。
 
    而老子则是在这10万字的内容之中,精简到了5,000字,但若是道行够深的人,就能看到或体会到10万字的内容。《道德经》巨著完成后,两位神人离开,不知所踪。
 
    回到现实中,我们再来分析《道德经》究竟创作于何年?
 
    我们从道藏的古籍中,以及考古发现的更古老的版本上,把《道德经》的版本,总分为三大类版本:
 
    第一个版本称为楚简版:
 
    是湖北荆门郭店楚古墓出土的,用竹简记载的《老子》作品,称为楚简本。考古论证为春秋时期(约公元前300余年之前)的作品,目前是最早时期的《老子》作品。全文约有2000余字,整体一篇,没有“道”与“德”之分。
 
    第二个版本称为帛书版: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用锦帛记载的《老子》,称为帛书本。考古论证为秦汉之际(约公元前200余年之前)的作品。
 
    帛书本原文《老子》分前后两篇,前篇为《德》,后篇为《道》,与传世本完全相反,其不分章节,书名没有加“经”字定性,全文为5344个字。
 
    第三个版本称为传世版:
 
    汉朝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以后)时期,以及以后出现的各朝代的《道德经》作品,都称为传世通行本。
 
    汉文帝以后,《老子》被道教追逐引用,并不断修改原文内容,后改名为《道德真经》,其《道经》分37章排在前篇,《德经》分44章排在后篇,共分《道德真经》为81章。传世版全文共为5162个字。
 
    与帛书版相比,传世版在帛书版的基础上有过不少篡改、删除等现象。
 
    比如:把“恒”字修改为“常”字,将“大器免成”修改为“大器晚成”,把“执今之道”修改为“执古之道”,将“五色使人目明”修改为“五色使人目盲”,把“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修改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修改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
 
    总体上大约有700多处别有用心的改动。其目的:
 
    1、是不想让后人看到原版道德经道家思想的真正内涵,
 
    2、是增加了许多儒家思想的内涵,
 
    3、是为皇帝统治阶级服务的。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后面将按《道德经》81章的内容分别给大家进行讲解,其主要采用传世版本、帛书版本、楚简版本三版逐行逐句对照解读的方式进行。

上一篇:《易经》充满焦虑?易学大师拿出了证据

下一篇:没有了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