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十大文物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考古文物 > 发布时间:2023-09-18 09:40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01 大克鼎:
 
    外观和特征:大克鼎,又称克鼎或膳夫克鼎,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它的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上方有双耳,底部三足呈现兽蹄形状,显示出沉稳坚实的特点。鼎腹内壁铸有290字的铭文,分为两段,一段是对祖师华父的称颂,另一段详细记录了周王克的仪式和赏赐的内容。
大克鼎
    用途和功能:大克鼎作为青铜器,主要用于烹饪和祭祀活动。它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国家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社会仪式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工具。
 
    历史意义和价值:大克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它的铭文是西周大篆的典范,对研究西周社会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国宝级文物之一,大克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明的辉煌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展览和收藏情况: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作为国宝级文物,大克鼎享有高度的保护和重视,常常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得以展示,向公众展示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02 晋侯苏钟:
 
    外观和特征:晋侯苏钟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共有16件钟,分为两组,大小相次,形成两列音阶和音律相谐和的编钟。它们的铭文共有355字,刻凿在钟上,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的历史事件。
晋侯苏钟
    用途和功能:晋侯苏钟作为编钟,主要用于音乐演奏和宴会仪式。它们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和谐的音律被用于庄重的场合,展示了西周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水平。
 
    历史意义和价值:晋侯苏钟对于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钟上的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亲征东国和南国的历史事件,为研究当时政治和外交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作为国宝级文物,晋侯苏钟代表了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和工艺水平。
 
    展览和收藏情况:晋侯苏钟的部分钟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山西博物院等机构。它们常常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得以展示,让观众欣赏古代的音乐艺术和青铜工艺。
 
    03 《高逸图》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高逸图》是一幅彩色绢本人物画,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画面描绘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构图以竹石为背景,人物残存四人,自右而左为王戎、刘伶、山涛、阮籍。笔法紧劲连绵,设色渲染精妙细腻,人物形象生动。
高逸图
    用途和功能:《高逸图》是一幅人物画,通过绘制竹林七贤的形象,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精神。这幅画作旨在启迪观者,鼓励他们追求道德修养和个人独立。
 
    历史意义和价值:《高逸图》是孙位唯一存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承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子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自由独立的向往。作为唐代的艺术珍品,它展示了当时绘画技法和风格的特点,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故事和传说:《高逸图》描绘了竹林七贤的故事,七贤是魏晋时期一群志趣相投的文人学士。他们聚居在竹林中,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以吟诗作画、饮酒品茗为乐。这幅画作通过描绘七贤的形象,传达了他们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
 
    展览和收藏情况:《高逸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它属于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因其珍贵价值而备受关注。作为上海博物馆收藏书画中的第一名作,它定期参与博物馆的展览,向公众展示其独特魅力。
 
    04 《楞严经旨要》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楞严经旨要》是一幅宋代王安石的书法作品,纵29.9厘米,横119厘米。采用纸本楷书,内容摘录自《楞严经》中的一节,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但没有缭乱之感。
楞严经旨要
    用途和功能:《楞严经旨要》是王安石校正楞严经卷文字的书法作品。它是对佛教经典的重要摘录,用于学习和传承佛教教义,同时也展示了王安石的书法造诣。
 
    历史意义和价值:《楞严经旨要》是王安石最佳的书法作品之一,也是目前公认的王安石传世真迹之一。它展示了王安石独特的书法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宋代重要文物,它对于研究王安石的书法艺术和宋代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览和收藏情况:《楞严经旨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作为该博物馆的必看藏品之一,备受关注。它是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也是国宝级文物。因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它经常参与博物馆的展览,向公众展示王安石的杰出书法技艺。
 
    05 《苦笋帖》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苦笋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创作的书法作品,纵25.1厘米,横12厘米。采用绢本草书,共两行十四字,文意为“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书法俊健,瘦肥相宜,流畅生动,墨彩如新。
苦笋帖
    用途和功能:《苦笋帖》是一幅草书作品,呈现了怀素特有的书法风格。它作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用于欣赏和研究怀素的书法技艺。
 
    历史意义和价值:《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怀素被誉为“草圣”,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富有表现力,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幅作品展现了怀素淡泊雅致、俊逸飘逸的艺术风格,被广泛认可和推崇。
 
    展览和收藏情况:《苦笋帖》是上海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作为上海博物馆的必看藏品,它经常参与博物馆的展览,向观众展示怀素独特的书法艺术。由于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它备受关注并受到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的高度赞赏。
 
    06 商鞅方升:
 
    起源和历史背景: 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铜制量器。它于清朝晚期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件青铜器是一个长方形有柄的量器,全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重量0.7公斤。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其中外壁刻有75字铭文,分为商鞅和秦始皇两次所刻。铭文大意讲述了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颁布量器的标准容量;底部的铭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
商鞅方升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 商鞅方升是一个长方形的铜制量器,具有柄,长约18.7厘米。其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
 
    用途和功能: 商鞅方升作为量器,用于测量容量和重量。
 
    历史意义和价值: 商鞅方升作为中国度量衡史上的重要珍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不仅被列为国宝级文物,也是上海博物馆十大文物之一。商鞅方升记录了秦国在战国时代进行度量衡标准化的历史,对于研究古代度量衡制度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和收藏情况: 商鞅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该博物馆的馆藏之一。此外,商鞅方升还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展示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07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起源和历史背景: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是一件清代雍正年间(约公元1723年至1735年)景德镇窑的粉彩瓷器。它由张永珍女士于200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得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高约39.5厘米,口径约10.0厘米,足径约12.3厘米。它是一种粉彩瓷器,触摸时具有一种粗糙感,外观呈现哑光的感觉。瓶身上绘有粉彩八个桃子和两只蝙蝠,其中蝠桃象征着福寿。瓶底刻有青花的"大清雍正年制"款识。
 
    用途和功能: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是一种装饰性的瓷器,用于观赏和陈设。
 
    历史意义和价值: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珍品之一。它代表了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窑的制瓷工艺和粉彩技法的高度成就。作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展示了清代瓷器的独特魅力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同时,它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福寿和吉祥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展览和收藏情况: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该博物馆的馆藏之一。它通常在特定的展览中展示,向观众展示中国瓷器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08 《淳化阁帖》: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 《淳化阁帖》是北宋时期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有10卷。它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作品,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这部法帖被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淳化阁帖
    用途和功能: 《淳化阁帖》作为一部法帖,其主要用途是供后人学习和模仿书法艺术。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意义和价值: 《淳化阁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记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的书法发展历程,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书法家的风格和特点。作为中国法帖之冠,它对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览和收藏情况: 《淳化阁帖》的部分卷轴于2003年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收购。这部文物目前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并且被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作为国宝级文物,它具有重要的展示和收藏价值。
 
    09 曹全碑: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 《曹全碑》全称为《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一块东汉时期的石碑。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书体为隶书。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曹全碑
    用途和功能: 《曹全碑》是为了纪念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功绩而刻立的。它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重要历史资料,记录了相关事件的详细情况。
 
    历史意义和价值: 《曹全碑》是东汉末年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汉代石碑中保存较为完整、字体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它在研究东汉末年历史和书法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览和收藏情况: 《曹全碑》的原碑已经在明代末年断裂,目前所见多为断裂后的拓本。明初的拓本有两件,一件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10 《上虞帖》: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 《上虞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草书书法作品,唐代摹本。它纵向23.5厘米,横向26厘米,为纸本草书,共有7行58字。《上虞帖》的风格轻松自然,草法洒脱,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它还保留着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
上虞帖
    用途和功能: 《上虞帖》作为一幅草书作品,其主要用途是展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和创作能力。它是王羲之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意义和价值: 《上虞帖》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是王羲之草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作才华。作为国宝级文物,它被视为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展览和收藏情况: 《上虞帖》目前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并作为国宝级文物进行展览。作为该博物馆的著名文物之一,它展示了王羲之的草书艺术和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该作品被视为艺术珍品,并备受关注和收藏。

上一篇:云南省博物馆十大国宝

下一篇:没有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