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元末混战!元末群雄逐鹿天下,为何朱元璋最后能胜出?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中国古代史 > 发布时间:2023-09-10 10:07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了明朝的开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朱元璋能建立明朝,其实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他听了谋士朱升的话,选择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

   第二,他运气很好,在他成长到足够强大之前,北方一直有起义军主力,替他挡住了元朝的主力军队,这让老朱有了持续发育的机会。
一口气看懂元末混战!元末群雄逐鹿天下,为何朱元璋最后能胜出?
    第三,最重要的是,老朱本人实在是太能打了!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皇帝里面,老朱的军事指挥能力,仅次于唐朝的李世民!而在元朝末年的将军圈子里面,老朱也能稳稳占据前三的位置,甚至有可能排第一!
 
    有关明朝的开国斗争史,我们得从公元1355年的时候开始说起。在这一年,对朱元璋有着知遇之恩的郭子兴,因病去世。
 
    在郭子兴去世之前,朱元璋虽然已经有了一块地盘,以及超过三万的军队。但是在他头上,还有郭子兴这个顶头上司。对于这一点,当时朱元璋下面的很多人,也都比较认可,大家也不觉得朱元璋应该是一方之主。
 
    但是郭子兴去世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当时朱元璋手里的地盘和军队,都是他自己努力奋斗来的。所以,在这之后,大家开始明确认定,朱元璋就是这支军队的老大。哪怕当时作为起义军共主的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做这支军队的新统帅,大家一样不认可,只认老朱。
 
    所以,在郭子兴死之前,朱元璋只是一个手里有兵权的起义军将领。但是在郭子兴死之后,朱元璋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都觉得,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一方之主,有资格参与这场逐鹿天下的游戏了。
 
    而明朝的开国战争,严格来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初,朱元璋的实力其实并不算强。当时朱元璋手底下大概有三万多的军队,以及滁州与和州这么大的地盘。此时的朱元璋,就算在起义军内部,也只能算是一股小势力而已。
 
    最关键的是,此时朱元璋在名义上,只是这支军队的副帅。在他头上,还有一个名义上的正牌统帅。那就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
 
    如此一来,如何搞掉郭天叙,成为起义军的真正老大,这就成了朱元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同时,朱元璋还得确保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支起义军内部,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混乱。
 
    这显然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接下来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首先,在他的推动之下,这支起义军开始渡过长江,向隔江相望的南京地区进攻。其次,在战争过程当中,身为主帅的郭天叙,带着自己麾下的军队,带头冲锋,然后就死在了战争当中。
 
    对于郭天叙的死,后世始终存在很大的争议。没有人知道,这背后到底是朱元璋下的黑手,还是一个巧合。
 
    反正在这之后,朱元璋顺利成了这支起义军的老大,再也没人能管他了。
 
    而接下来,朱元璋则是继续带着军队打南京。此时朱元璋实际控制的和州和滁州,就在长江北岸,和南京隔江相望。不过,当时的南京不叫南京,而是叫集庆路。
 
    此后的一年里,朱元璋三次带兵攻打南京。最终在一年之后,顺利拿下了整个南京地区,包括下面的几个县。同时,在攻略南京期间,朱元璋还收编巢湖地区的起义军,第一次拥有了强大的水军。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可就太重要了。
 
    因为有了水军之后,朱元璋不但可以横渡长江,而且还能借助水军封锁长江,进可攻退可守。从这时候开始,朱元璋终于比其他的起义军势力,多出一些优势了。
 
    拿下南京之后,朱元璋顺利收编了南京地区的投降军队,自身军队规模,扩充到了五六万人。此后,朱元璋将这里改名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统治核心。
 
    而接下来的一年里,朱元璋便以南京为中心,开始向太湖方向扩张。一年之后,朱元璋逐渐占领了整个浙江东部。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可以说是有了一定的根基。因为当时以南京为中心,长江北岸的几个县,都在朱元璋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元朝主力军队南下,朱元璋可以封锁长江,然后在这几个县内部抵抗元军。
 
    有长江阻隔,又有强大的水军封锁长江。就算此时元朝能派出十万精锐南下,恐怕也奈何不了朱元璋了。
 
    而在长江以南,以太湖为中心的广袤区域,基本上大多落入到了朱元璋手里。这块区域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多!从宋朝开始,这一带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而有了足够多的粮食,这也就意味着,朱元璋可以募集更多的军队,并且有更强的战争动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公元前1357年,随着朱元璋拿下了重要产粮地,大量江南地区的文人,开始前来投奔朱元璋。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叫朱升的人,就给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这条战略,后来就成了明朝开国的关键。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放眼当时整个元末混战,只有朱元璋才能用这个策略!其他所有势力,如果照抄这个策略,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
 
    因为如果想要实行这个策略,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地盘必须得是重要产粮地。要不然产的粮食没有吃的多,那就根本没有广积粮的可能。第二,地盘必须不能挨着元朝统治区。要不然元军经常来进攻你,你根本就没有高筑墙的机会。
 
    你麾下的军队,必须得是你亲手招募的,下面必须得特别服你。要不然,你一直不成王,下面的人就会觉得没希望,然后团队就没有凝聚力。比如陈友谅,他是通过篡权上位的,那他就不能用这招。
 
    第四,最重要的是,你内部矛盾不能太大。比如说元朝那边,内部土地兼并矛盾太大,一样也用不了这招。
 
    在整个元末,能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只有当时的朱元璋。
 
    而在老朱占领浙西的这段时间里,其他地方,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元朝那边。
 
    元朝那边,当时内部矛盾极大!这种矛盾,既有元朝高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有元朝中央和地方武装的矛盾。因为当时各地起义军闹得比较厉害,元朝中央不得不主动放权。这导致一大批元朝地方军方,逐渐开始走向独立。
 
    这种情况,导致元朝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关中、河南以及甘肃等地的控制。
 
    同时,元朝中央那边,以太子为首的一群人,开始和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争权!这就导致元朝高层一片混乱,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力量,去镇压农民军。
 
    与此同时,作为起义军主力的刘福通所部,这个时候则是开始逐渐进行北伐。
 
    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最初就是由韩山童和刘福通发起的。不过在起义之初,韩山童就被干掉了。反倒是刘福通,后来带着军队逐渐发展了起来。而且,刘福通后来拥立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成了起义军名义上的正统。
 
    就在朱元璋采纳朱升提出的战略时,刘福通领导的这支武装力量,已经迅速发展,拿下了当年宋朝的首都汴梁。此后,刘福通兵分三路,开始直接进行北伐。此后的几年里,这三路北伐军,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他们依然成功打穿了元朝全境!甚至有一部分农民军,直接打到了草原地区的元上都!
 
    因为刘福通的存在,以及元朝中央的腐败无能,导致接下来的几年里,元朝不可能再派一兵一卒南下。
 
    这就给了朱元璋持续发育的机会。
 
    另外,在江南地区,原本名义上尊韩林儿为首的起义军内部,也开始迅速分裂。
 
    之前起义刚开始的时候,起义军各部虽然各自独立,但名义上还是臣服于韩林儿。不过,随着起义军逐渐作大,南方的徐寿辉部,首先开始宣布独立。而且后来,徐寿辉直接称帝了。
 
    徐寿辉称帝的时候,朱元璋还在庙里做和尚呢!所以,起步比较早的徐寿辉,发展的也比较快。尤其是在刘福通挡住元军主力之后,徐寿辉在南方更是发展的极快!短短几年之后,就占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坐拥百万大军!
 
    当徐寿辉拥有百万大军的时候,朱元璋才刚刚拿下南京。那个时候,徐寿辉其实才是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而那个时候的徐寿辉,其实才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农民军势力。
 
    但问题是,再之后,徐寿辉这边出问题了。
 
    徐寿辉之前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之前他恰好踩在了风口上。南方的很多起义军领袖,之前因为他比较势大,都愿意接受他的庇护,所以才显得他很强。但实际上,徐寿辉政权内部,其实也分成了很多个势力。
 
    所以,等到朱元璋开始广积粮的时候,徐寿辉这边,就开始逐渐分裂了。最后,徐寿辉所部,大体上分成了两个部分。他大部分的地盘,都被他麾下的将军陈友谅给霸占了。而四川那边的地盘,则是被另一个部将明玉珍给占领了。
 
    就这样,原本强大的徐寿辉部,分裂成了明玉珍和陈友谅这两个分支。
 
    就这样,自从朱元璋拿下南京开始,转眼之间,三年时间匆匆而过。到了三年之后,公元1360年,朱元璋彻底控制住了浙东,徐寿辉这边,分裂成了陈友谅和明玉珍这两个部分。而这其中,陈友谅的地盘,和朱元璋紧挨着。
 
    此外,朱元璋东北方向的江苏地区,则是暂时由另一个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控制。而在朱元璋的东南方,浙东沿海地区,则是由方国珍统领。
 
    至于朱元璋地盘以南的福建地区,则是由一个叫陈友定的人控制。陈友定和陈友谅的名字很像,但这俩人确实没啥关系。陈友定其实是一个元朝的将军,他属于元朝那边的人。只不过后来起义军崛起之后,福建这边和元朝北方的疆域,失去了联系,所以陈友定就成了福建这边最大的军阀。
 
    总之,到了这个阶段,在江南地区,就形成了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以及陈友定,五大势力相互混战的局面。
 
    而在这个局面形成之后,公元1360年,又有一个关键人物,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阵营之后,很快提出,要朱元璋避免多线作战,尽量各个击破。五大势力当中,朱元璋的地盘恰好处于四战之地,基本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所以这时候刘伯温的策略,就是希望朱元璋背靠刘福通那边,先收拾其他几个江南群雄再说。
 
    不过,还没等朱元璋主动出击,实力最强的陈友谅,就先出招了。
 
    当时陈友谅刚刚杀了徐寿辉,霸占了徐寿辉的大部分地盘。因为自身经历比较特殊,接下来,陈友谅自然得大幅扩张,用胜利来转移矛盾。而当时在陈友谅地盘周围,最有价值的,就是朱元璋的地盘,因为这块地盘产粮!
 
    所以之后不久,陈友谅就给朱元璋东边的张士诚,写了一封信,邀请张士诚一起进攻朱元璋。而收到陈友谅的信之后,张士诚也没犹豫,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就这样,朱元璋以一敌二,同时对打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战争,开始了。
 
    这种以一敌二的局面,显然不符合之前朱元璋各个击破的战略。而且,陈友谅的实力,远比朱元璋强很多。再加上张士诚从背后进攻,这种仗,不管怎么看,似乎都没有赢得希望!
 
    但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展现出了他超强的指挥能力!此后的几场战争当中,朱元璋将会用这种逆天的指挥能力,绝地翻盘。
 
    在接下来的战争当中,朱元璋首先针对了张士诚。在朱元璋的努力下,东北方向的几个重镇节点,逐渐被他掌握在了手里。同时江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比如当年朱元璋起兵的濠州,都被朱元璋有意识的放弃,减少防守压力。
 
    而等到张士诚这边的压力减小之后,朱元璋则是开始掉过头来,和陈友谅拼命。
 
    这场混战,仔细说起来其实相当复杂。很多对明史稍微了解一点,但又不是特别了解的人,总会有一种错觉:似乎朱元璋之前一直在主攻张士诚,然后陈友谅来攻。这期间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南昌那边打了一场洪都保卫战,挡住了朱元璋。等到朱元璋带着主力回来之后,就迅速击败了陈友谅,然后就开始横扫江南。
 
    这个过程,确实没错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整个过程其实要远比这复杂的多。实际上,从陈友谅出兵,一直到最后双方决战,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了整整三年时间。
 
    在这三年当中,双方先后打了龙湾之战、江州之战等多场大战。最开始的时候,陈友谅都已经打到南京城周围了,差点就把朱元璋老窝给端了。但最后,经过多次大战之后,朱元璋不断获胜,这才逐渐逆风翻盘。
 
    而等到翻盘的后期,才发生了那场洪都保卫战。因为之前陈友谅被朱元璋击败了好几次,所以这一次,陈友谅才带上了全部的家底,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但结果,陈友谅硬是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挡在了南昌城外85天。
 
    在这之后,朱元璋也同时搞定了后方,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和陈友谅正面决战的机会。于是再之后,朱元璋便带上了自己麾下最精锐的军队,以及几乎所有水军,前去和陈友谅决战。
 
    就这样,双方最后在鄱阳湖一带相遇。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之战,就此爆发。
 
    在鄱阳湖之战当中,陈友谅手握六十万军队,朱元璋却只有二十万军队。最关键的是,陈友谅的水军装备,要远胜过朱元璋。
 
    但是接下来,开战之后,朱元璋却硬是用自己的智慧,再次逆风翻盘了。至于这场战争的详细经过,基本上可以参照《三国演义》里那场赤壁之战。不过,这不是说朱元璋提前看了三国演义,而是因为后来罗贯中写赤壁之战的时候,原型就是参照了这场鄱阳湖之战。
 
    总之,最后陈友谅败给了朱元璋,麾下的大部分军队,都被朱元璋消灭了。最关键的是,陈友谅本人,也死在了这场战争当中。陈友谅的长子,当时作为太子的陈善,更是被朱元璋活捉了。
 
    这个结果,其实是元末混战当中,最大的一个意外。如果陈友谅没死,或者陈友谅的长子活了下来,继承了他爹的位置。那么接下来,朱元璋想要统一南方,难度会很大,然后也会错过很多机会。
 
    但是陈友谅的突然死亡,却让朱元璋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鄱阳湖之战结束以后,仅仅只过了半年时间,朱元璋就迅速吞并了陈友谅的大部分地盘。最终,公元前1364年三月,朱元璋率兵打到了武昌,迫使陈友谅的幼子陈理,出城投降。至此,整个陈友谅政权,彻底覆灭了。
 
    而随着陈友谅这边倒塌,朱元璋一跃成为整个南方,最强大的起义军势力。而且,此时的朱元璋,单以地盘和治下人口而言,已经几乎等同于其他所有南方势力的总和了!
 
    于是,再之后的战争,就是朱元璋横扫南方。
 
    在灭掉陈友谅的同时,朱元璋终于不再收敛自己的锋芒。在这一年年初,朱元璋正式称王。此后,朱元璋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消化陈友谅的地盘。然后,重新完成整合的朱元璋,掉过头就去主攻张士诚。
 
    此后的两年里,朱元璋不断蚕食张士诚的地盘。终于在两年之后,朱元璋彻底围住了张士诚的老窝苏州。经过长达几个月的围城战之后,朱元璋最后顺利消灭了张士诚,彻底占领了张士诚的地盘。
 
    而当朱元璋先后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时候,北方的刘福通所部,却开始一路溃败。之前刘福通曾经一度发展的很好,还组织了三路大军北伐。但遗憾的是,后来因为刘福通麾下的几路军队,各自为战,所以就逐渐被元朝给反推了。
 
    等到朱元璋围困张士诚的时候,刘福通已经被元朝彻底击败。在之后,刘福通就开始向朱元璋求救。而朱元璋收到求救信之后,直接派人过来接应刘福通和韩林儿。但是在接应过程当中,朱元璋却指使下属,直接把韩林儿和刘福通的船凿沉,直接把他们给淹死了。
 
    自此之后,朱元璋的头上,再也没了领导,连名义上的领导都没了。而且,趁着接应韩林儿的机会,朱元璋又顺带接收了一部分原属于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地盘,势力范围再次向江北扩张了一些。
 
    而在灭了张士诚之后,公元1367年,朱元璋又迅速出击。在这一年年中,朱元璋迫使浙东的方国珍投降,全部拿下了浙东地区。而方国珍投降之后,朱元璋又顺势南下,进攻福建的陈友定。最终在这一年底,朱元璋顺利杀入福建腹地,最后干掉了陈友定。
 
    随着陈友定被击败,整个江南,自此之后,就全都是朱元璋的地盘了。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开国之战,就进入到了下半场。
 
    在这之前,朱元璋的对手,是江南群雄,是起义军内部的几个分支。但是在这之后,朱元璋面对的,是北方的元朝政府。
 
    在杀入福建的同时,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正式任命徐达,作为北伐军的统帅,领兵二十五万开始北伐。
 
    在明军北伐开始之前,朱元璋一直扮演都是统帅角色,他一直都坚持亲自在前线带兵。但是北伐开始之后,朱元璋却开始坐镇中枢,指挥全局。至于前线的战争,则是被他交给了徐达和常遇春等人。
 
    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的角色,开始从一个统帅,彻底转型为帝王。
 
    北伐军北上之后,在朱元璋的安排下,首先杀向山东地区。因为之前元朝刚刚和刘福通这边打完,几乎被刘福通打穿了全境。所以这个时候的元朝军队,实力非常弱,根本就挡不住徐达。很快,徐达就迅速杀入山东,占领大量地盘。
 
    而当徐达在山东站稳脚跟之后,下一步,北伐军分出一部分军队,迅速向河南地区进攻。最终,这部分北伐军,直接攻占了潼关!占领潼关之后,元朝京城和关中地区的联系,就彻底被打断了。接下来,就算关中这边的元军,想要支援参战,也会被挡在潼关以西。
 
    当北伐军在前线一路大胜的时候,公元前1368年初,也就是徐达刚刚领兵北上一个多月以后,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年号洪武,国号大明!
 
    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作为一个朝代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登基之后,朱元璋借着开国分封的机会,迅速安定了人心。而接下来,等到北伐军扼守住潼关之后,朱元璋亲自来到汴梁,开始亲自指挥北伐战争。此后,北伐军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仅仅几个月之后,就打到了北京地区。
 
    就这样,公元1368年八月,随着明军逼近北京,元顺帝仓皇出逃,逃往北方的元上都。就这样,这一年八月,徐达亲自率兵,进入了北京城。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不过,徐达攻占北京,这件事只能说是明朝北伐的一个关键节点,并不能说是完全胜利的一个标志。因为当时关中地区,以及山西、甘肃、云南等多个地区,都还在元朝的控制范围内。
 
    四川那边,暂时也依然还由明玉珍的儿子控制。
 
    而接下来,拿下北京之后,徐达趁势率兵向西。在这一年年底,徐达杀入太原,并且收回了整个山西。收回山西之后,明朝这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迅速消化了之前攻占的地盘。几个月之后,公元1369年三月,明军杀入陕西。
 
    此后五个月里,徐达横扫陕甘地区,先后击败了元朝名将王保保,以及元末地方军方张良弼、李思齐等人。
 
    所以,到了公元1369年年底,整个长城以南的区域,除了四川和云贵地区之外,基本上已经全部被明朝占领了。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明朝开始以长城一线为基础,重新构造防御体系,并且对原属于元朝的地盘,重新派遣官员进行管理。如此,一年之后,等到明朝内部再次完成了整合,朱元璋任命汤和为征西将军,征讨巴蜀地区。
 
    接下来的战争,可说的同样不多。仅仅几个月之后,汤和就带着军队,顺长江而上,先拿下了重庆,而后兵围成都。最后,公元1371年七月,明家投降,巴蜀之地自此被明朝彻底拿下。
 
    拿下巴蜀之后,朱元璋再次组织了北伐军,北上进入草原。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作‘二征北元’。和之前一路大胜不同,这一次北伐,明朝很难得的输了。后世普遍认为,这是明朝军队第一次进入草原作战,缺乏相应的作战经验,所以才输了。
 
    所以,此后近十年里,明朝开始暂停对外的大规模战争。一边努力培养骑兵军队,一边稳定内政。在这十年里,朱元璋开始解决明朝高层的党争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浙东党和淮西党的斗争。同时,朱元璋还趁机解决了丞相的职权问题,完成了收权的任务。
 
    这个过程,最后以丞相胡惟庸被杀而结束。等到胡惟庸被杀之后,明朝高层开始高度集权。再之后,朱元璋才再次大规模对外扩张。就在胡惟庸被杀之后不久,北元入侵明朝边境。朱元璋趁势以徐达为大将,开始第三次征讨北元。
 
    这一次,明军打赢了,并且一口气推进到了胪朐河沿岸,接近了地理意义上的漠北地区。
 
    同样还是在这一年,明朝的北伐军回师之后,朱元璋趁势任命傅友德为主帅,直接带着军队去征讨云贵地区。
 
    这场仗打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两年之后,元朝留在云贵地区的残余力量,基本被消灭。战争结束之后,大部分明军撤了回来。唯有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留在了云南,开始长时间镇守当地,后来就有了著名的沐王府。
 
    至此,云贵地区,也被明朝彻底控制住了。
 
    拿下云贵之后,又过了几年,到了公元1387年,朱元璋又任命冯胜为主帅,第四次征讨北元。这一次,明军再次大胜,同时将辽东地区,收入到了明朝的版图范围内。
 
    而在四征北元之后,仅仅只过了一年的时间,明朝的情报机构,就发现了北元政府在草原上的位置。所以,公元1388年,明朝将军蓝玉,再次率军北上。这一次,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当中,彻底击溃了北元统治核心。
 
    随着北元统治核心被击溃,此后,残存的北元势力,也彻底分裂。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又多次小范围出击,占领很多地盘。到了公元1393年,明朝终于成功占领河西走廊。
 
    不过,在明朝扩张到河西走廊的同时,朱元璋最喜欢的那个太儿子,太子朱标,忽然去世了。而朱标的趋势,则导致朱元璋不得不停止了所有对外扩张,开始专心准备皇权传承的问题。所以从这时开始,明朝开国时期的扩张,才算是彻底结束。
 
    这就是明朝的开国战争史。
 
    纵观明朝的开国,我们不难发现:朱元璋的成功,既有时代因素,也有个人原因。而朱元璋本人,之所以能在元末乱战当中胜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本人实在是太能打了!
 
    如果朱元璋没那么能打,早在当年陈友谅的第一波进攻当中,明朝可能就已经没有了。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