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反战杰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赏析

当前位置:看文网 > 文化阅读 > 其他阅读 > 发布时间:2023-07-14 19:29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那就请你们去问问
 
  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
 
  还有白桦和杨树林。
 
  请你们再去问问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
 
  他们的儿女将回答你们: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不仅为自己的国家
 
  士兵们在那场战争中牺牲——
 
  也为全世界的人们
 
  能安然地步入梦境……
 
  (——摘自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的诗歌《俄罗 斯人要不要战争》。黎华译)
 
  尊敬的朋友,您好!您还记得苏联吗?您喜欢过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吗?您曾读过俄苏文学家写的哪些作品呢?今天我想来谈谈这几个问题,其中重点谈论的是前苏联一部著名的反战题材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话休絮烦,让我们单刀直入谈谈上述几个问题。
 
  1991年12月,内外交困的苏联解体,并分裂成15个国家。虽然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但其国力明显下降,国际影响明显降低。近期的俄乌战争更是将俄国的国力打回了原形。
 
  虽然俄罗斯确实是衰弱了,其发动俄乌战争的理由更是遭人诟病,然而,历史上她曾经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曾有中国学者开玩笑地说:俄罗斯最好的东西,不是石油和天然气,也不是伏特加和鱼子酱,甚至不是核武器和空间站,而是她的文学和艺术。我是完全赞同这个观点的。
 
  当代中国人并没有将前苏联和俄罗斯文学轻易忘记。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蒲宁、高尔基、叶赛宁、普列什文、肖洛霍夫等一大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俄苏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当今中国仍拥有大量的读者。其中的一部反战小说更是令国人印象深刻。
 
  今天,笔者就来谈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并拥有千百万读者的前苏联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该小说改拍的同名电影观众更是以亿万计)。
 
  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1985年被译介到我国,作者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1924—2013),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其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响了几乎整整一代中国人。
 
  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初次发表,就在读者中产生巨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先后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倍受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前苏联国家奖金。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杰出的反战小说,同时也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
 
  小说描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准尉军官及五个女战士与十六名武装精良的德寇英勇战斗的故事。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年轻而平凡的五个女战士形象。她们都是女高射机枪手,由准尉华斯科夫带领,每人拿着只配有五夹弹夹的简陋步枪,越过既宽又深的泥沼地带,去追歼从空中降下的德寇侦察与爆破兵。起初以为只有两个伞兵,后来才发现降落了十六个拥有强大火力配置的敌人。准尉和五个女战士在武器装备十分悬殊、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遭受惨重牺牲。最后只剩准尉华斯科夫一人。他英勇机智地俘虏了残余的敌人,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
 
  这部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才的选材视角:将女兵作为战争中的主要角色来精心塑造
 
  战争让女人走开;妇女不能上战场,即使上战场,最多也只能是做医疗救护之类工作,这是世界各国从妇女体力远弱于男性的实情,从保护妇女角度出发,对妇女在战争中必须远离战争前线的角色定位。
 
  然而,在苏德战争前期,由于德军军力准备的充分性及碾压性、战略进攻方向选择的正确性、战术进攻的偷袭性,加上因斯大林大肃反滥杀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级将领给苏联军队战力造成的巨大破坏,苏军损失惨重,数以百万计的军队被德军迅速歼灭,成年男性能够补充前方兵力的数量缺口巨大。因此,苏联政府不得已,征发了大量女兵上战场。这是小说作者将女兵作为战争中的主要角色来描写和塑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由于小说作者取材的独特大胆、情节的起伏曲折、叙事的外冷内热,加上女性一向作为文学艺术中美的化身和女性作为小说主角却全部牺牲,因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由于以上因素,小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大量读者,也就不奇怪了。
 
  二、极其真实残酷,读后令人感到颤栗乃至窒息的战争死亡描写
 
  鲜花瞬间凋零,青春生命瞬时消失,给读者以极其强烈的心灵震撼。五个女战士在狙击敌人的战斗中先后牺牲。
 
  战士兼德语翻译员古尔维奇牺牲得十分突然而又令人十分痛心。
 
  古尔维奇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在你死我活的战争前线,她还随身带着一本薄薄的勃洛克诗选,并利用行军休息间隙分秒必争地偷偷地轻声吟诵:“诞生在那萧条年代的人啊,不记得曾走在什么样的路上,而我们是俄罗斯严峻岁月的儿女,不能把往事遗忘。…………”
 
  这个酷爱诗歌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美丽女战士,为了寻找准尉华斯科夫在转移阵地时遗失的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烟荷包,被隐藏在路边草丛中的两个德国鬼子用刀杀害。
 
  极富战斗经验和作战素养的准尉华斯科夫极其敏锐地从山岭上空捕捉到了古尔维奇牺牲前发出的“那遥远的、微弱得像一声叹息的声音”。以下这段描写,我每次读来都感到毛骨悚然,既十分痛心,心灵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我多次在心里默默地感叹:这才是战争!如果作者没有亲身体验过战争中的死亡与残酷,是无论如何写不出这样残酷而逼真的文字的,请看小说中的这段原文:
 
  “任卡(另一位女战士,作者注)朝前看了一眼,碎石上溅的几滴血已经发黑。华斯科夫小心地捡起一块小石头,上面沾着一滴乌黑的浓血,仿佛上面还有生命似的。任卡打了一个寒噤,她想叫喊,但是喉咙梗住了。……古尔维奇两眼半睁着,失神地望着天空,上衣的胸口地方有一大滩血迹。华斯科夫仔细地解开军服上衣,把耳朵贴在胸口上。他听着,听了很久,任卡咬着拳头在他身后无声地抽泣。然后他直起腰,把被鲜血沾在姑娘胸前的衬衫轻轻拉平:上面有两个狭窄的刀口,一个在胸口上——对着左胸,另一个稍低点,正在胸口上。……”
 
  不忍心再将原文引用下去了,因为小说后面的描写更加残酷。中国唐诗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描写的战争中牺牲者是男性,已经够残酷的了。此小说描写的战场牺牲者却是美丽柔弱的女性,情窦初开,心有所属,尚未来得及恋爱,头一刻还活蹦乱跳的健康生命,转眼间就魂消梦散。美丽的鲜花瞬间凋零,使人猝不及防。战争如此残酷,生死对比如此惨烈,教人如何能不痛恨和反对战争?!
 
  中国以女性为主角的描写战争的古典诗文,《木兰辞》中的女主人公木兰经过的十年战火考验毫发无损,十分幸运;《杨家将》中的军中女统帅穆桂英本领强大得好似仙女下凡,近乎神话。
 
  中国现代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开篇的少剑波的姐姐鞠县长和土改工作队遭到武装土匪突然袭击,损失惨重,场面十分惨烈血腥,写的是内战。
 
  被称为“中国的肖洛霍夫”的现代作家峻青的小说《党员登记表》中的描写的女主角——年轻姑娘党员黄淑英为保卫“党员登记表”中的其他二十二名党员而英勇牺牲,场景也令人不忍卒读;峻青的另一部小说《马石山上》描写的以宫班长为首的十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和援救陷入日寇包围的数千老百姓免遭日寇屠杀,宫班长、大老矫、小张和小刘等十名八路军战士先后英勇牺牲,场景也令人感到十分真实和震撼。但公允地来评价,峻青的这两部小说艺术水平固然很高,然而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至于近年来国内某些无脑编剧所写的一些抗日神剧中的女兵,她们衣着光鲜亮丽,头发一丝不乱,身着紧身开叉短裙、高跟鞋,皮肤娇嫩得吹弹可破,脸上的脂粉浓得几乎快要掉落。她们手持镀了金银的精致小手枪,上战场犹如幼儿园小朋友“过家家”,视日寇如草芥……看上去假得不能再假了。这些神剧完全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令人大倒胃口,几欲呕吐。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比,两者艺术水平不啻云泥之别.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